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我爱我家.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我爱我家. Show all posts

Saturday, October 19, 2024

一个黄脸婆的生日

自从过了四十以后,就天天看着脸上的皱纹不断增添,身材一天天变圆,一天天怕照镜子。四十好几的人了,也是标准的黄脸婆了,每天有平平安安的生活就满足了。
今天早上很意外老公没叫我一声早早起了床,等我这个爱睡懒觉的人醒来已是过了孩子上学的时间。他不声不响的把三个孩子分别送到了三个学校,已去上班了。等我洗好准备吃早饭时突然意识到,唉,今天几号?昨天是13号,今天是14号!又老了一岁!嗯,怎么没人给我说生日快乐呢?我自己忘了,你们也都忘了?你们几个的生日我可是从来一个都没忘过了。算了,期望值越高,失望就越大。满足现况,每天开心!
到了快中午的时候,丢下手头一大堆的paperwork,给他打个电话提醒他一下吧,两个人一起出去吃个午饭也行。手机没人接,公司电话也没人接。算了,我今天一天的活儿还干不完了,咱没时间和你出去吃饭!祝我生日快乐!
快吃晚饭的时候,找常例给他打电话催催早点下班。还是没人接电话。咱也找常例先吃了,不等了。我和孩子们都吃完了饭,我又开始预备晚上的一个case。老公终于回来了,进了门,站在我的背后,看着我,微笑着,什么也不说。
我照常例:“回来了。我们都吃过了。你赶快吃吧。我这会儿手头正忙着呢。”
他依然微笑着站着,一言不发。
“我帮你盛饭吧。饭都凉了。”
我刚一动身,他开始拿着照相机到处“啪,啪,啪啪啪。”老二老三叫着:“妈妈,看爸爸买的。”
啊,一盆好漂亮,好美的君子兰。还有一个精装的双层的芋艿蛋糕-----我最喜欢吃的。
我心里好甜:老公,谢谢你!
我知道,他微笑着心里说:老婆,生日快乐!
我和他,七十年代认识,八十年代谈朋友,九十年代结婚。我们是标准的青梅竹马,老夫老妻。当年我们也曾经浪漫过:一首首爱情诗,一封封情书能装满一箱子了。一起散步,一起逛商店,一起读书,一起旅行。为给我买一个凭票才能买的戒指,他花光了口袋所有的,连饭钱都不剩。我们骑单车到处游玩,把上海周围骑车一小时能到的地方,我们都玩遍了。在我们谈朋友的那几年,经常有人看着勾肩搭背的我们指指点点:这么小就谈恋爱呀。他总是爱接一句:我是他哥,她是我妹。
毕业了,工作了,结婚了,开始算着过日子了。又生了儿子,孩子成了我们的重心。每天忙课题,论文,钞票;忙孩子,忙职称,忙出国;忙,忙,忙。
到了美国,忙工作,忙身份,忙房子,忙家务;忙,忙,忙。
终于有一天,一位教会的姐妹C说:你俩要放下孩子,要有属于你们俩自己的时间。把你们的孩子放我家,你们可以dating。
这话好似外星人的话。
C家那时有六个孩子。一天,他们夫妻两个放下六个全都未成年的孩子给保姆,俩人到英国澳洲旅行去了。星期天,LG去他家开他家能座12人的Van去教会礼拜。中午带着他们家的六个孩子,以及我家的两个去麦当劳吃饭。一个黑人妈妈站在门口,点完人头后,看着怀着六甲身孕的我问:这些都是你的?
那天,我心开始论断了:C啊,你生了这么多孩子,竟然能硬着心两个人自己世界旅游。你们做父母的爱心都哪去了?自私。
一天, 我逗他们家的老四:“你爸爸最爱谁?”
“爸爸最爱妈妈。”又一个外星人的话,一句每个妈妈都愿意从自己孩子那里听到了话。
我们忙了这么多年,我们忙了许多重要的事,却把我们夫妻之间的浪漫,把我们之间最初最美的情忙丢了。我们没有丢掉自我,去忘记了我们。
第一次, 我们把三个孩子放到了C家。我俩一起去-----逛-----商----店!
两个人,只有我们两个人,又一起逛商店了。他个高腿长,走得快;俺个矮腿短,走得慢。他在前,我在后。一会儿就拉开了距离。
就像许多人说的,走到大街上,看两个人的走路,就能看出他们结婚多少年了。
他回头看看我,笑了:要不要拉起手?搂着肩吧。怎么这么别扭?好不习惯呀。孩子在别人家怎么样?不多想了,我们就自由这一次了。往日的自然,今天确实不习惯了,确实很别扭了。
我们又第二次把孩子托在朋友家。第二次,有点习惯牵手了。第三次,就很自然了。于是,我们占朋友便宜的时候越来越多了。孩子们一听说把他们放别人家就高兴。
我们开始积极上对中年夫妻的“爱火重燃”的课,上了很多很多次。
老公是好学生,学得很快的学生。那一年我的生日,他竟然送我一个钻石手链。我大大吃了一惊:钻石手链!?多少钱?一千多美金啊!天哪,咱家每月的房子贷款还那么重呢,你怎么舍得化那么多钱买一个我不会戴的东西?
他傻眼了:怎么办?退?
在商店了,店员问我们什么退,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我只能说是我不喜欢那个样式。你这里的每个样式都不是我想要的。
第二天,老公又花了几百刀买了个金项链回来。诚心诚意的老公,谢谢你,我收下了!
后来的生日里,老公变着花样又送鲜花,又写卡片。
有一对朋友,俩人闹离婚闹得越来越凶。老婆说,我跟了他十几年了,他只会对我发脾气,我从来都没感受过他对我的一点感情。我们之间就没有爱情。老公说,老夫老妻了还什么爱情不爱情的。我挣钱回家都交给你了,不赌不嫖,本本分分做人。有我这样的老公,你已经很幸福了。我家老公给那做先生的出主意:比你读书工作都容易太多了,明天就给太太买项链,送花,说话好听点。经常两个人一起吃个午饭,一起出去度假,把孩子放我家来。他们还真的照着做了。
我们的“爱火重燃”越烧越烈。从学习拥抱接吻,到自然地当着孩子们的面拥抱接吻。工作午餐是我们最佳的经常的“一对一”的quality time。“浪漫”又成了我们的自然,像当初一样。
夫妻关系的变化很容易地影响到了孩子。已经到了teenager的大儿子对我说:我希望我以后的婚姻也能像你和爸爸的一样。他在感情上的事情都会和我们分享。家是他们温馨的避风港。
婚姻需要智慧的夫妻双方的精心营造。在一个姐妹聚会上,曾听一个年约六旬的妻子描述她怎样在她先生生日那天装饰他们的家。她把房间的每个角落都精心布置,点上蜡烛,只为老伴下班回家那一刻一个惊喜,那一晚的浪漫气氛。
项链不等于爱,鲜花不等于爱,蜡烛不等于爱,蛋糕不等于爱。但,在那个时间里,它们可以把爱传递出去。我们这些过了四十几岁了黄脸婆们依然很稀罕那生日的浪漫。
我们的婚姻已走过二十个年头了。这些年里,我们在工作上,在信仰上,在家庭里都经历了很多很多的难处。我们吵过,痛苦过,想要分手过,心被撕裂过。但有一种恒久忍耐的爱一直联系在我们中间,紧紧地拉着我们。我们得到了婚姻最美的祝福。

晚上,老公把那盆黄色兰花的浇水说明书交给我:兰花不好养,希望你把她养得长久。
老公,我的爱人,谢谢你,谢谢你给我一个家,谢谢你这么多年对我的包容,谢谢你把你所有的爱都给了我。

Sunday, December 26, 2010

在国外的第一个圣诞

第一次出国是去日本,第一次在国外过圣诞节也是在日本,在1995年。但那个圣诞节是怎么过的,我是怎么都记不起来了。还是讲讲在美国的第一个圣诞节吧。

我们全家在1996年来到美国,第一站就是咱硅谷。虽然有了一次出国经验,但美国和日本是个文化传统人情世故都非常不同的国家。离开日本时,周围的日本人就一再告诫我这些。

到了美国,因为早已做好了思想准备,又是和LG孩子在一起,也就不在意周围人怎样。LG是电脑工程师,他的一帮国内的同学同事在湾区的好多人,几个电话一 打,就能召集一帮人打“大怪路子”。LG刚到美国找公寓,学开车,买车等等都是他的同学帮忙。他在美国的第一份工作也是他的师兄L给介绍的,我们到美国的 头半年得到了L和L嫂的很多照顾。

我家那时住在Sunyvale 的Fairfolks 公园附近,周围的居民很少有中国人,大多是墨西哥人和少数白人。家对面是一个美国人教会。我当时对美国的一切都很好奇,经常到处走走看看。那年的感恩节 前,我带着儿子白天无聊,逛进了那间教会。看到很多人在那里,让人填表。有人招呼我,我也就过去填。有一栏是要不要foodbox。我想,什么意思?食物 盒子?食物盒子是啥意思?就贸然勾上了。结果呢,感恩节那天,两个美国人抱了两大盒食物到了我家:都是他们教会人捐给有需要的人的食物。咱被救济了!从那 开始,我再也不敢贸然填啥表,写啥东西了。我给L嫂讲。她说,你要英文进步快,到教会倒是一个捷径。

那年圣诞节前夕,我们全家又走进了那间教会。坐在最后面。听美国人唱诗,感觉很美,很神圣。有牧师讲道,我几乎一句没听懂。后来人们排队一个个安静地到台 前去取一小杯红葡萄汁,又拿到座位上,然后一起喝了。我们一家三口也跟着人群,茫然地每人拿了一杯,学着样子,喝了。后来,我们自己做了基督徒,才知道那 是为了纪念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他为了全人类的罪的救赎流了宝血舍了自己的生命。在耶稣被罗马兵抓前,和门徒的最后的晚餐上,耶稣要他的门徒借着喝葡萄汁 来纪念他。那葡萄汁是只有信耶稣的人才有资格去取了喝的。我们又冒失了一次。

圣诞节那天,我们在L夫妻家参加了他们在上海的老同事们的party。party结束后,他们说要带我们去一个圣诞节去的好地方。我们去了 San Jose的公园里的圣诞节

记得人很多,停车到了很远的地方。我们走路路经一个商店,在商店门口蹲着一个无家可归的人。终于看到了资本主义的丑恶面。咱从社会主义来的人赶快怜悯一把。让儿子过去给了他一张票子。

到了San Jose的公园里的圣诞节,很惊讶装饰的那么漂亮,那么美。(我会讲故事,最不会描述一种景色,一点文学功底都没有。)那高高的巨大圣诞树,大大的礼物盒,火车,每一个角落,每一棵小小的圣诞树,都让我很圣诞节的美。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就请大家再点一下

San Jose的公园里的圣诞节

后来去 San Jose的公园里的圣诞节 就成了我家的传统。没想到,当年只有三岁的大儿子,今年也和他的同伴们在那里装饰了一颗圣诞树。

Monday, June 29, 2009

最香的批把

(写于2008年5月23日)

去年我写了一篇“桔子”, 其实我第一喜欢吃的是枇杷。我喜欢加州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这里有大量我最喜欢吃的枇杷,而且是免费的。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美国人种枇杷树不吃枇杷。

在1990年,我们结婚不久,那是我们还在上海。一天先生出差从南京回来,带回来一袋黄黄的水果----枇杷。他没舍得吃,说要和我一起吃。然后他就上班走了。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枇杷,非常好奇,极想知道枇杷到底是什么味道。在这之前我只喝过川贝枇杷液。我知道我该等他回家一起吃的。看啊看啊,终于,我想,我就先 吃一个尝尝吗,就一个,反正这么一大袋呢。于是,我就摘了一个,拨了皮,吃了。这是我一生吃过最好吃的,最香甜的水果了。几分钟后,心想,再吃一个吧,一 个和两个不会有差别的,他不会怪我的。然后,又几分钟后,是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半天过去了,半袋枇杷没有了。我只好安慰自己,LG啊, 我给你留了一半呢。 过了一会,心想,再吃一个也是这样,差不了多少,就再吃一个吧。于是,又是一个,两个,三个,,,,,,,终于,只剩下两个了。怎么办?LG啊,谢谢你的 爱心,对不起了,我实在太喜欢吃了,我就全吃了吧。
等到他回到家,我带着愧疚的心立刻向他认罪道歉。没想到他哈哈大笑: 只要你喜欢,没关系,我以后再给你买。

昨天去余老师家,文瑾送我一袋他们家后院结的枇杷。每次我一吃到枇杷,就会想起那件往事,提醒自己该对老公好一点。

(发表于2005年《海外校园》第十期)



不太平的家

我和丈夫小立是中學同學,兩家都住在中原的一個小城裡。

我有一個完整的家,我的父母為我們兄妹付出了所有的愛。

他卻有一個支離破碎的家。在他印象中,從小他家就過著極度貧寒的生活,而且一直沒太平過。他的母親在連續生下兩個女兒後,生下第三個孩子,做父母的看到又是個女孩,一滿月就把她送了人。後來便生下了這個唯一的兒子。他母親覺得終于可以再站在人前了,于是給他起名小立。

可惜這個兒子並不能挽救那個搖搖欲墜的婚姻。終于在他三歲時,他們離了婚。但很快他們復了婚,並又生下了一個女兒,即小立的四妹。

四妹生下來才幾個月時,年幼的哥哥感覺到父母要把她送人,就每天守在小妹妹的身邊。但是終于妹妹還是走了。還好四妹的養父母和小立的外婆住在同一個村子裡。小立的媽媽經常偷偷地走到那家房後,聽幾聲女兒的哭聲,卻信守著她的承諾:不能相認。

很快地,小立的父母徹底分道揚鑣。他被判給了父親。在小立即將小學畢業的時候,他的父親給他娶了個繼母。他的家依然不太平。

十八歲的時候,我和小立掉進了愛情漩渦。我們愛得那樣純、那樣真。但是愛我的父母當時極力反對,因為他有一個那樣的家。記得爸爸歎息著對我說:“孩子,你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你是生活在現實裡呀!”

當時我太年輕,不知道什麼是現實,只知道愛情。我愛他,我願意接受他的一切,包括他那個支離破碎的家。

當時他在湖南讀大學,我在上海讀大學。平時我們每周一封信,甚至每天一封。一到寒暑假,我們巴不得每天能在一起。當時小立的繼母剛生下小立的五妹。她是一個漂亮可愛的小姑娘。我們出去玩時,經常會帶著她。從抱在懷裡到拉著她的手到處跑,我從不會顧及別人的眼光。每年我都會在上海給她買一些漂亮的衣裙。

在那個不安寧的家裡,小立唯一能做的,就是勸勸這個,勸勸那個。但沒有人聽他。小立深愛著他的爸爸、媽媽、繼母,愛著他的姐姐和妹妹。只是“平安”對那個家可望不可及。我和他一起愛他的家人,只因為我愛他。



摔進現實中


我們經過了六年多的戀愛,先後考入了同一所大學讀研究所。畢業後在上海的同一所大學工作。

我的父母因為愛我,終于接納了我們的感情,也完全接納了他那個家。

1989年底,我們領了結婚證,但沒有舉行婚禮,這成了我終身的遺憾,也是我成為這個家庭一員時,受到的第一個意想不到的打擊。

我終于從真空中摔到了現實裡,摔得很痛。

什麼是現實?現實就是真實的生活,生活中不僅有愛,也有醜陋;現實就是人不僅活在自己的過錯中,也活在別人的過錯中。可惜我當時還沒有讀過聖經,不知道人性中本就帶有罪,我自己也是如此。結果是別人的問題在我眼中越來越大、越來越清楚。

我依然愛小立,卻越來越受不了他的家庭──那個家裡有太多的仇恨、猜疑、譭謗甚至計謀。我有時甚至後悔當初不該不聽父母的話,也恨自己當初太天真。

在那個家裡,我受到了許許多多的傷害,被苦毒纏繞著。我恨那個家。除了逃避,我無路可走。我們自己的小家在上海。我們幾年也不回河南老家一趟,平時談話也盡 可能避免談到那個家。即使偶爾不得已回去一次,我們也是住在我的父母家。那個家也從沒有給我們容身的地方。我的父母只好不時不遠千里到上海去看我們。

其實,小立自小不斷從他的親人那裡受到的傷害,不知道有多少呢。他卻一直默默地忍受和付出。



逃到美國去

1996 年,我們帶著三歲的兒子來到美國。離那個家越遠,我越感到安全。不久我們就買了房子,又生了一女一男,緊接著拿到了綠卡。一家五口過起了世外桃源式的生 活。一切順心如意。平時小立上班,我在家做專職媽媽。三個孩子都很聽話,長得健康,讀書也好。每到禮拜天,我們全家一起去教會做禮拜。我的父母也到美國來過兩次。我幾乎沒有回國看看的念頭。

小立一直保持著和家人的聯繫。經常打電話回去,每年也都寄錢給父親和母親。我則不記得我和他們講過話。

2002年,小立藉著他母親生病(其實當他知道時,病已好了),帶著大兒子奔了回去。這些年他心裡仍掛念著那邊的親人。他不僅見了他的媽媽、大姐和二姐,還見到了他的三姐、四妹及她們的家人。

三 姐當年被一家非常虔誠的基督徒家庭收養。雖然生活一直很困苦,但她有愛她的養父母和一個溫暖的家。幾年前靠神的帶領,她奇妙地找回了自己的生身父母。小立的母親,這個歷經滄桑的老人,因著三姐養母的奇妙見證而信了耶穌基督,生命真正有了依靠。四妹也公開認了自己的生母,同她的公婆、養父母及親生母親關係和 諧。

小立把和他們的合影帶了回來。人人都喜氣洋洋,美中不足的,少了我和我的老二老三。

那次回國,小立也和他父親及五妹進行了深談。他父親心裡積攢了幾十年的苦毒與怨恨,覺得天下沒有人對得起他。他是一個極聰明的人,卻一生坎坷困苦。他雖曾做生意,賺過不少錢,但卻很少享受到。小立盡力給他傳福音,讲什么是爱, 接纳, 与饶恕. 只是他總聽不進去。

五妹已長成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這個在缺乏愛的環境中長大的美麗少女,心中同樣有太多的苦和恨。她恨她母親很早就離開她(小立的繼母也早已和小立的父親離了婚),恨媽媽不愛她。她對媽媽的記憶,僅僅是她媽媽打她屁股。她恨她哥哥給他們父女寄的錢太少。她說什麼也不肯和小立一起去看她媽媽。

繼母帶著小立的六妹,在市中心一個小學校附近,用60元月租,租了一間只夠她們母女容身的房間。繼母自離婚後,推三輪車去賣過菜,開過小商店。現在每天靠做些手工,縫香布袋為生,相當拮据。六妹的性格有點像小立,懂得在逆境中發憤讀書,努力向上。她的成績一直在學校裡名列前茅。看到六妹那樣懂事,小立的心得到一些安慰,他臨離開時把他口袋裡所有的錢,包括硬幣都留了下來。

小立在家鄉只呆了五天,就匆忙地趕回美國。他興奮地講了他的生母與他的姐妹們相認的事。只是他對他父親及五妹的情形感到無奈。



該回去看看


小立實在是一個很有責任心、很有愛心、很有包容心的好男人。我當初就是看上了他這些。他還是一個懂得体貼人的好丈夫。他說:“我知道你不想回去。就讓你父母多來住住吧。”

難道我真的就不想回家鄉看看嗎?到美國已好些年了,只是一想到中國,首先出現在腦海裡的就是那些不愉快的鏡頭。所以每當有人提起回國探親,我總以孩子多、孩子小為托詞。

1996年我來美國之前,我的四位祖父母都健在。但到2003年的六年間,竟走了三個,都是匆忙離去。我在地球的這一邊,不知為他們流了多少眼淚。我那快90歲的外公,已臥床三年。我的父母一直盼著我能回去。家鄉還有我的兄妹,及許多親朋好友。那裡是生我養我的地方。

2003年年初,我終于對小立說:“我想回去看看。”

小立非常高興:“好啊,你該回去看看了。讓他們都看看你的變化。你回去把他們每個人都帶信主!” 他期望他家里每一个都能有从上帝那里来的无限的爱.

沒想到他對我有這麼大的期望。

來美國這幾年我確實變化很大。最大的變化就是我從一個無神論者成了一個基督徒。每天的讀經禱告,使我越來越清楚地看到自己眼中的刺,自己眼中的樑,還有我滿身的問題。耶穌基督的愛讓我開始謙卑、溫順。他使我學會了饒恕,還給了我愛的力量。

但現在,我能一個人帶著三個年幼的孩子,回去面對那種可怕的家庭關係嗎?我實在不敢想像,大家再次相處會怎麼樣。

不久,中國爆發了SARS(非典)。我又有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用回去了。



鄉聲卻未改

2004 年五月底,我帶著三個分別是11歲、六歲和四歲的孩子,及大小10件行李,浩浩蕩蕩地回到了家鄉,受到了親朋好友的盛情歡迎。家鄉變化非常大,但我感覺像只離家半載似的,沒有生疏的感覺。我的鄉音土語說得還和以前一樣好。我的哥哥、妹妹卻大大感歎,說我變化太大了。我本是一個急性子,他們不明白我現在怎麼 會這麼有耐心。

小立的父親經常去我家。小立繼母生的五妹尚未出嫁,仍和他生活在一起。她幾乎每天來找我。而且奇怪的是,我去哪兒,她也去哪兒。我去教會做禮拜,五妹也去;我和親戚朋友分享上帝的爱,五妹就一起聽。其實我和五妹已十五六年沒見過面了,我上一次見她時她大概只有四五歲。而且從她平時給小立的信中,可以看出她對我有很大的成見。

這次重逢,小立的家人對我表現出出人意料的友好。小立既為我們相處得好感到高興,又為我擔心,怕我太單純會吃虧。我在電話上告訴他,我不怕吃虧,這樣我才會有機會影響他們,向他們傳讲使人和睦的福音.

當我要去探望小立的生母及那邊的姐妹們時,五妹就不願意跟我了。我就強邀她一起去。她問我為什麼要她去,我說因為她們是她的姐姐,她該去看看。她更有理 了:“她們算什麼姐姐,從來不來看我,我憑什麼去看她們?”我很耐心地和她分享饒恕的愛。她雖然一路不住地發牢騷,但還是跟我去了。

一路上我還真擔心,我帶著她去會不會讓大家很尷尬。但我們到了二姐家時,五妹表現得落落大方。嘴巴也很甜,見到小立的媽媽叫大娘,對每個姐姐、姐夫也很有禮貌。小立的母親和姐姐、姐夫們對她也很親熱。五妹到底年齡還小,她很快就和外甥、外甥女們玩在一起。大姐和大姐夫還特意跟她說:“咱們都是親姊妹,以後常來。有啥事需要幫忙,不要客氣。”我也很高興第一次見到了三姐、四妹,以及她們的家人。



遲到的稱呼

一 天早晨,我要去看五妹的媽媽,我非常希望五妹能和我一起去。不出我的意料,她一聽就開始數落她母親的種種不是,說她母親根本算不上一個母親。而我的理由是:不管怎樣,她是你的媽媽。何況,我有更多不去探望她的理由,我都去,你怎麼倒不去?她最後勉強答應了:“好吧,嫂子,今天我聽你的。不過你要給我獎勵。”這沒問題,我立刻從包裡拿出一塊本來預備送給她妹妹的手錶。五妹很高興,她說她的手錶正好壞了。

其實,我們誰也不知道她母親的具体住址。我們頂著烈日到了那個小學附近,就開始挨家挨戶詢問。當我們走過快一條街時,沒想到五妹也去向路邊的人打聽:“請問,你知道有一個五十幾歲的婦人, 在這附近賃房子住,還帶了一個長得和我一樣的十五歲的女孩嗎?”(奇怪,她怎麼知道她妹妹長得和她一樣?)是主的愛在融化她的心。

當我五妹的母親遠遠地走過來的時候(是我媽媽領來的),我看到她滿臉掛滿了淚花。我趕快拉了一下五妹:“快叫媽。” 五妹立刻清脆地叫了聲:“媽!”我也隨聲叫了一聲:“媽。”這兩聲“媽”都遲到了十幾年。若沒有神的愛,若沒有神作工,這兩聲“媽”叫不出來。繼母快步走 過來,拉著我的手,看著我們早已泣不成聲。

不巧,那天六妹不在家。當五妹看到書桌上她妹妹的照片時,驚喜地說:“我妹妹長得和我一模一樣!”上一次她們姊妹見面已是十三年前。五妹拿出那塊手錶:“給我妹妹吧。”五妹一下子長大成了姐姐了。

臨走時,我給她們留下了兩本《海外校園》和兩本《中信》。

四妹也常常帶著她親手做的韭菜盒子來看我。



一家終團聚


一個月後,小立也從美國回來了。

小立的媽媽和她生的五個子女的家庭,以及五妹和她的男朋友,共23人相聚一堂,吃了頓大餐。是上帝的爱讓這些本來支離破碎的家又重新聚在一起。

我和小立一家五口,又和小立的繼母及五妹、六妹一起共進了晚餐。我們終于能夠一起分享美好的時光。我們多次相處後,繼母感歎道:“還是信主好,以後我也去聚會。”六妹後來到我家來,她恨不得把我帶回去的所有基督教的雜誌,都搜羅走。

小立的心終于得到了安慰,我的心裡也充滿了感恩。

小立為了那個家,不知花了多少心血。但他沒有能改變那個家。我曾試圖去愛那個家,也曾試圖躲避那個家,但在我心中有的,是越來越多的苦毒。只有當我認識了上帝,認識了他的愛、他的饒恕時,我才真正能饒恕他人。而且神的愛充滿我,使我喜樂滿溢。